Redis数据库操作、持久化详解及内存管理基础概览
? 上篇主要介绍了redis的编译安装流程以及redis常用的两个命令工具,本文主要讲述redis的数据库相关操作:增删改查等等,以及简述理解redis持久化原理和配置操作。
Redis 数据库常用命令(一般大小写均可)——比较简单,直接介绍语法,自行尝试验证当然这些只是冰山一角,例如不同的数据类型对应的操作都不一样,有研究兴趣的可以深入了解。
单个数据库命令:
set——写入数据语法:set key valueget——读取数据语法:get keykeys——查询命令语法:keys [*?]*——多次?——几个问号表示匹配几位exists——判断是否存在每个key语法:exists key_namedel——删除key语法:del key_nametype——查看key对应的value的数据类型语法:type key_namerename——重命名key(具备覆盖特点旧值覆盖目标值)语法:rename src_keyname dest_keynamerenamenx——对已有的key重命名,且检测新名是否存在语法:renamenx old_keyname new_keynamedbsize——查看该数据库key的个数语法:dbsize
多数据库命令(Redis默认16个数据库index区间0~15,从第0个开始)
select——数据库切换语法:select index move——移动数据语法:move key_name indexflushdb、flushall——清空当前数据库内数据(高危命令)语法:flushdb
? 简单来说就是将数据存储起来,防止数据的丢失、出错等情景导致业务问题。
? Redis 的所有数据都是保存在内存中, 然后不定期的通过异步方式保存到磁盘上(这称为“半持久化模式” ); 也可以把每一次数据变化都写入到一个 append only file(aof)里面(这称为“全持久化模式” )。
?
? 由于 Redis 的数据都存放在内存中, 如果没有配置持久化, redis 服务器重启后数据就全丢失了, 因此需要开启 redis 的持久化功能, 将数据保存到磁盘上, 当 redis服务器 重启后, 可以从磁盘中恢复数据。 redis 提供两种方式进行持久化, 一种是 RDB 持久化(原理是将 Reids 在内存中的数据库记录定时 dump 到磁盘上的 RDB 持久化), 另外一种是 AOF(append only file)持久化(原理是将 Reids 的操作日志以追加的方式写入文件)。
? 创建快照的方式获取某一时刻Redis中所有数据的副本;RDB 持久化是指在指定的时间间隔内将内存中的数据集快照写入磁盘, 实际操作过程是fork 一个子进程, 先将数据集写入临时文件, 写入成功后, 再替换之前的文件,用二进制压缩存储。
? AOF 持久化以日志的形式记录服务器所处理的每一个写、 删除操作, 查询操作不会记录,以文本的方式记录, 可以打开文件看到详细的操作记录。
RDB的优势
? 易于数据备份(尤其是大量)
? 适用于灾难恢复
? 性能好
? 启动效率高
RDB的劣势
? 数据丢失概率相对较高
? 服务器运行遇到大数据集可能停止(1s内)
AOF的优势
? 数据安全性高,支持多种同步策略
? 追加写入,可保障数据一致性
? 采用rewrite机制保障数据更加安全
? 根据日志可以完成数据恢复重建工作
AOF的劣势
? 占用空间相对大
? 恢复大数据集速度相对慢
RDB实现持久化:
redis.conf默认配置
save 900 1 #——900s内,如果超过1个key被修改,则发起快照保存save 300 10 #——300秒内,如果超过10个key被修改,则发起快照保存save 60 10000 #——60秒内,如果1万个key被修改,则发起快照保存
AOF实现持久化:
redis.conf配置
appendonly no #——no 改为yes即开启AOF持久化#开启AOF持久化启动服务端多了appendonly.aof文件appendfsync always #——每次操作都会立即写入aof文件(效率最低)appendfsync everysec #——每秒持久化(默认推荐选择)appendfsync no #——不主动进行同步,默认30s一次
最后本文给出一个对应redis内存管理的思维导图来结束全文